朱棣起兵靖难的动机争议:是夺位,还是自保?

 世子很皮
    朱棣起兵靖难的动机争议:是夺位,还是自保?(1/2)

    很多治史者认为,“靖难之变”的发生乃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诸王,小岩认为这论断其实不甚准确。

    首先,若是朱元璋接受叶伯巨的建议,施行明朝版“推恩令”,根据西汉武帝能成功消解诸王势力的历史前辙,朱元璋的分封不一定会引致燕王朱棣起兵。

    其次,建文帝错信黄子澄“诸王护卫兵,才足自守。倘有变,临以六师,其谁能支?”的误判,且采用掩耳盗铃(即不直接铲除势力最强的燕王,而先翦除周王、齐王、湘王等)的手段“削藩”,这也给予朱棣足够的警觉和时间起兵,助长了“靖难之变”的爆发。

    不过,有人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:“朱棣究竟是蓄意起兵夺位?还是事出紧急,迫不得已起兵自保?”

    要回答这一问题,我们仍然需要回到史料的梳理、分析上。

    被迫举兵自保之说

    咱们先从《明史》的观点看:

    按照《明史》的记述,似乎偏向接受“燕王朱棣起兵乃源于僧人道衍的怂恿,旨在抗拒建文帝的‘削藩’政策”。

    《明史‧姚广孝传》有以下一段文字,交代燕王、道衍的相识:

    高皇后崩,太祖选高僧侍诸王,为诵经荐福。宗泐时为左善世,举道衍。燕王与语甚合,请以从。至北平,住持庆寿寺。出入府中,迹甚密,时时屏人语。

    根据上文所引,反映出《明史》想要表达的三点:

    (1)燕王朱棣与道衍甚为投契;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