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保和堂

    不过,这个年代,物资匮乏,工资低,人们往往舍不得花钱坐车。所以,车上的乘客并不多,大家都安静地坐着,享受着这难得的出行时光。

    公交车开动起来,就像一头老破牛似的,沿途站点,逢站就停,走走停停。

    不过,陈安也不着急,反正时间充裕,就当是欣赏沿途的风景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,公交车终于到了石景旧城站。

    下车后,陈凡像个脱缰的野马似的在前面带路,陈安和林惜紧随其后。

    对这个地方,几人并不陌生,陈安和陈凡都是在这里长大的,而林惜也在这里住了将近两年。

    很快,三人来到了保和堂医馆。

    保和堂源于陈安外祖父开设的中医馆,现在有沈州和四九城两个医馆。

    35年的时候,外祖父带着儿女徒弟从中原逃难到沈州,为维持生计,便重操旧业开了保和堂中医馆。

    当时,医馆铺面是租的陈家老宅一进院临街的几个房间。

    医馆以诊脉治病为主,售卖中药为辅,包括自制的丸散膏丹、汤剂饮片。

    陈安的外祖父,那可是一位医术高超的中医师,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,还培养了两个徒弟。

    儿子是陈安的大舅周卫国,女儿是陈安母亲周诗涵,大徒弟是师伯萧安邦,小徒弟是师叔周天成。

    随着儿女徒弟们医术日益精湛,外祖父便没有再额外招聘伙计,而是将陈家沈州老宅的一进院六间房子整个租下,作为了医馆和家宅。

    六间房子中,两间作为店铺,一间外祖父居住,一间给儿子,一间给女儿,剩下的一间则是两个徒弟的住。

    后来,陈安父亲陈海大学暑期返家时,和母亲因缘际会,一见钟情,迅速成婚并生育子女。

    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,保和堂逐渐扩大了经营规模。

    一进院的六间房子中,四间作为店铺,一间用作药房,剩下的一间作为宿舍供员工居住。

    外祖父、舅舅、师叔也都搬到了老宅的三进院居住。师伯则在老宅隔壁购置了一个两进的院子,建立了自己的家庭。

    医馆的业务模式变成了诊脉治病和售卖中药相结合的方式,加大了自制的丸散膏丹、汤剂饮片的售卖。

    所需中药材大部分都是外购药材店铺炮制好的成品,只有少量的秘方所需的中药材是自己加工炮制的。

    再后来,时事巨变,战争爆发,祖父去世,父亲参军,战争胜利,外祖父意外去世……

    外祖父过世后,沈州保和堂由大舅、师伯、母亲、师叔接手。

    48年,大舅、父亲、母亲、师叔均参加了入关支援建设,师伯留守沈州保和堂。

    入关后,父亲陈海调入四九城石景钢铁厂工作,任设备科长(处级)。

    而母亲周诗涵和师叔周天成一起成立了四九城保和堂。

    四九城保和堂医馆合营后,成为石景钢铁厂的定点医馆之一,母亲和师叔还是医馆主治医师。

    为了服务石景钢铁厂五万余名职工,国家对医馆进行了扩建,并将医馆搬迁到了眼前的这栋小楼内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